同样痴迷数学,为何陈景润成为数学家,刘汉清
如果时光倒流三十年前,大学生是一个惊人的词汇。在国内招生和毕业生只有几十万人的时代,他们不仅要交学费,还要给每月生活费。毕业不用担心工作,所以农村学生被誉为改变命运的跳跃农民。一旦考上了哈工大这样的名校,未来自然会更加光明。
可是有这么一个人。早在39年前,他就以16岁天才的光环考入哈工大,成为全村乃至全镇的骄傲。但今天,他已经五十多岁了。他从来没有工作过,仍然一个人住在乡下父母的土屋里,每月最低生活费400元。他就是立志超越数学家陈景润的“数学白痴”刘汉卿。
(陈景润)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陈景润和刘汉清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,为之忘记睡觉和吃饭,但为什么陈景润成为了数学家,刘汉清却只能靠低保生活?
1.常见的数学梦
1964年,刘汉清出生在江苏省台州市戴南镇双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
1980年,16岁的他在高考中第一次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。当年全国共有330万人参加高考,大学录取总数仅为28万人,不足十分之一。刘汉清不仅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,而且村里至今没有人能达到他的成绩。超过。
1978年,徐驰的报告文学《哥德巴赫猜想》风靡全国。文章介绍了民间数学家陈景润,他克服困难条件解决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,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。刘汉清在这个过程中深受启发,从此也深深爱上了数学。
(刘汉清)据他的高中老师说,刘汉清虽然智商很高,记忆力也很出色,但他的各科平衡性很好,在数学上并没有显露出差异。
陈景润初中数学课本,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自学,显示出极高的数学天赋。他的清华大学数学老师因材施教,教了他一些比较难的数学。这让陈景润在少年时期立志破译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他的终生目标。
二、不同的学习经历
1950年新中国刚刚诞生,17岁的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物理系,进入数学专业领域,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。他的同学很多老师和老师都研究这个,他们有很好的学术环境和资源。
(陈景润办公室)在学习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时,陈景润并没有放松对其他课程的学习。顺利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任教。虽然他不擅长说话,也不适应中学老师的工作,但他在母校。小心翼翼,他得以调到厦门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,这让他可以在有稳定收入的同时,利用馆员的自由职位,阅读大量资料,专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。
刘汉清申请大学志愿者的时候,并没有选择数学系,而是选择了就业好、立志成为工程师的工程材料专业。
和陈景润一样,刘汉清不善言辞,大学生活不合群,同学都是全国各地的尖子生,成绩也不突出,这让他对自己的自我感到很不舒服。尊重,于是他决定以陈景润为例,自学成才,从事数论研究。至于材料学专业课,他几乎没有上过一节课,他的工程师目标也落空了。
(刘汉卿家)四年来,刘汉清在图书馆里呆了一整天,把所有数论的书都放在他身边,然后他夜以继日地睡觉,日复一日地进行推理计算,结果,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和他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被取消了。本着珍惜人才、负责的态度,系主任和辅导员先后劝他先学这个专业,但刘汉清不为所动,继续走自己的路。最终,他因为课程太多而被降级。
但即便如此,学校也没有抛弃他。相反,它聘请了数学系的一位老师来审查他的计算。但老师认为刘汉青的推理方法问题严重,一开始就难以确立。对于这个评价,刘汉清不以为然,但认为对方不懂数论。
重读成绩后,学校允许刘汉清进入数学系,但他不同意老师的解释。而是回到了宿舍,继续他的算计。学校想给他转数学专业,但他说哈工大数学系没有学数论,拒绝转专业。
三、不同的研究方法
因为刘汉青的专业课成绩实在是太差了,没有如期毕业,只好拿着教员证离开学校,自然没有他的功课。离开学校时,一位女教授为他流泪,认为他沉迷于学业,没能毕业很可惜。
(刘汉清的房间)当其他大学生兴高采烈地奔向分配的工作岗位时,刘汉青提着行李回到了村里。他没有毕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小镇。从过去村里的骄傲,他很快就成了家长。他们是反面教材,但他不在乎村民的眼光。相反,他进入了他家低矮阴暗的房间,继续致力于数论推理。
文章来源:《应用数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yysx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710/9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