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
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指出:“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,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、分析现实社会,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,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。”课堂教学应激励学生主动参与、主动思考、主动探索、主动创造,融合旧知识、衔接新知识,充满情趣、富有理趣,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、掌握和应用数学,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,培养数学应用意识。
一、创设情境,培养应用意识
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,提出数学问题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,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,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,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,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,开展直观生动的学习活动,启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
例如,教学“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”,笔者提前到超市拍摄一些商品及其价格的标签,把这些拍摄的照片作为情境创设的课件素材。教学中,笔者利用课件,引领学生走进超市,请学生读出标签上商品的价格,再引导学生用元、角、分作单位,说出课件中商品的价格。熟悉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,唤起了学生的购物经验,集中了学生的有效注意,启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。
二、自主探究,优化应用效果
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,自主探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,而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和任务,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,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既要科学准确,又要融会贯通,体现发展性、联系性,有针对性地发挥练习的作用,激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动性。
例如在教学“分数的意义”时,笔者引入一道操作探究的习题:图片出示6 个苹果,请学生“创造”不同的分数。学生兴趣浓厚,热情高涨,他们总想着自己“创造”的分数与众不同。于是有的学生“创造”了分母相同的分数,有的学生“创造”了分母不同的分数,并懂得在同分母分数中根据分子的大小有序排列。当学生说出自己“创造”的分数时,教师按同分母有序分组,相机板书展示。教师进一步追问:“如果数量不受限,给你更多的苹果,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?‘创造’出一组分母为几的分数?”学生抢着回答:8份、10份、12份、20份……教师相机引导出“若干份”,总结出分数的意义。
“创造”分数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,引导学生对分数意义进行理解,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,达到了巩固知识、拓展思维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,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。
三、游戏体验,感受应用乐趣
将游戏融入数学练习活动,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。在游戏活动中,教师应选择有思维含量的“发散点”,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思考、踊跃表达,感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。
例如在“分数的意义”巩固练习中,教师可以开展一次游戏活动,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、分数单位的理解和应用。教师先和学生了解教室座位的行、列分布情况,接着发号施令:“第二行的所有男生起立”“第一行的长头发女生起立”“第五列的所有女生起立”等。符合条件的学生起立,说一说他们的数量分别占全班、所在行或所在列人数的几分之几,并说一说这些分数的意义是什么。接着改变规则:教师出示分数,请学生发号施令,指定某些学生起立,来表示这个分数。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、分数单位进行抢答,当有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,再请其他学生作出评价或补充。师生、生生间和谐互动,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,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快乐体验。
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我们应遵循核心素养教学理念,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,以题激趣,以题促思,不断激活课堂练习的“原动力”,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,促进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与习惯。
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指出:“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,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、分析现实社会,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,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。”课堂教学应激励学生主动参与、主动思考、主动探索、主动创造,融合旧知识、衔接新知识,充满情趣、富有理趣,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、掌握和应用数学,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,培养数学应用意识。一、创设情境,培养应用意识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,提出数学问题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,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,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,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,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,开展直观生动的学习活动,启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例如,教学“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”,笔者提前到超市拍摄一些商品及其价格的标签,把这些拍摄的照片作为情境创设的课件素材。教学中,笔者利用课件,引领学生走进超市,请学生读出标签上商品的价格,再引导学生用元、角、分作单位,说出课件中商品的价格。熟悉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,唤起了学生的购物经验,集中了学生的有效注意,启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。二、自主探究,优化应用效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,自主探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,而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和任务,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,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既要科学准确,又要融会贯通,体现发展性、联系性,有针对性地发挥练习的作用,激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动性。例如在教学“分数的意义”时,笔者引入一道操作探究的习题:图片出示6 个苹果,请学生“创造”不同的分数。学生兴趣浓厚,热情高涨,他们总想着自己“创造”的分数与众不同。于是有的学生“创造”了分母相同的分数,有的学生“创造”了分母不同的分数,并懂得在同分母分数中根据分子的大小有序排列。当学生说出自己“创造”的分数时,教师按同分母有序分组,相机板书展示。教师进一步追问:“如果数量不受限,给你更多的苹果,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?‘创造’出一组分母为几的分数?”学生抢着回答:8份、10份、12份、20份……教师相机引导出“若干份”,总结出分数的意义。“创造”分数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,引导学生对分数意义进行理解,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,达到了巩固知识、拓展思维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,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。三、游戏体验,感受应用乐趣将游戏融入数学练习活动,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。在游戏活动中,教师应选择有思维含量的“发散点”,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思考、踊跃表达,感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。例如在“分数的意义”巩固练习中,教师可以开展一次游戏活动,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、分数单位的理解和应用。教师先和学生了解教室座位的行、列分布情况,接着发号施令:“第二行的所有男生起立”“第一行的长头发女生起立”“第五列的所有女生起立”等。符合条件的学生起立,说一说他们的数量分别占全班、所在行或所在列人数的几分之几,并说一说这些分数的意义是什么。接着改变规则:教师出示分数,请学生发号施令,指定某些学生起立,来表示这个分数。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、分数单位进行抢答,当有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,再请其他学生作出评价或补充。师生、生生间和谐互动,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,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快乐体验。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我们应遵循核心素养教学理念,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,以题激趣,以题促思,不断激活课堂练习的“原动力”,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,促进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与习惯。
文章来源:《应用数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yysxzzs.cn/qikandaodu/2021/0128/331.html